WFU

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

美國骨科醫學會「2013年版」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準則

退化性膝關節炎在高齡化社會裡,幾乎是中老年人人人有獎的困擾。因為膝蓋長年承受身體大部分重量,經年累月下來造成軟骨逐漸磨損,導致關節發炎變形、形成骨刺,最後導致疼痛、紅腫,關節活動範圍及運動能力受限等結果。

整體而言,年齡仍是最大問題。約略法則是「三五七」,五十歲族群約有三成罹患退化性關節炎,到了七十歲則有高達七成。所以相關治療與藥物也不停推陳出新,別說一般民眾,醫師也不容易分辨到底哪些療法或產品真的有效。

所以我們需要有公信力單位提供的分析與彙整,以下就是美國骨科醫學會(AAOS)所公佈的最新研究結果摘要。目前「退化性膝關節炎臨床治療準則」出版到第二版。第一版付梓於2009年,最新的第二版則於2013年夏天時公開。

當然不可能要各位去閱讀這份1234頁的史詩級巨作,僅節錄重點摘要如下:



強調患者自我照護的重要:


主要取決於兩個面向,主動的強化和被動的減重/輔具。

患者必須學習自我照護與復健,除了強化肌力以外,搭配適度的輔具減輕膝關節負擔。其中一個大重點在建議BMI > 25的肥胖患者減重。

鍛鍊肌力則以對膝蓋負擔小的低強度有氧運動,膝蓋彎曲角度控制在15度以內為原則。舉例來說,一般而言游泳比走路好、走路比跑步好、跑步又比騎單車好。另外單論游泳,自由式則比蛙式好。


止痛藥物的選用原則:


雖然藥物推陳出新,傳統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依然可以有效抑制關節發炎減緩疼痛。但若擔心藥物引起的副作用,可以先選用最初級止痛藥Acetaminophen(普拿疼主要成分)從低劑量開始,藥物僅作為緩解疼痛的輔助治療。若普拿疼仍無法控制疼痛,則上限劑量建議每日3000mg(12顆,等同早午晚睡前各3顆,以台灣習慣而言是很大的劑量)。否則不如使用新一代較不傷胃的長效型COX-2抑制劑。

國人聞之色變的類固醇迄今仍有重要臨床地位,目前仍是關節疼痛急性發作,用於緩解的第一線治療藥物。方式為直接注射進關節腔內,能於短時間內有效緩解疼痛,但相對而言止痛效果持續時間也不長。


另外還有哪些輔助治療?


新版指引中有幾個重點牽扯的商業利益較大,故迄今仍有爭論且相關產品在市場上依舊存在。

  1. 葡萄糖胺(維骨力)及軟骨素無法治療,也無法預防退化性關節炎。
  2. 許多研究指出關節腔內注射玻尿酸也沒治療效果。
  3. 針灸矯正鞋墊就現有研究結論,亦無幫助。

另外較新的文獻指出乳油木果萃取物(活關素75、關立固)可透過抑制發炎反應減輕疼痛,儘管對軟骨質新生缺乏實證效果,目前也「尚未」進入較具規模的正式治療準則中。(維骨力是直接明文「不推薦」)

台灣的研究以彰基、中國附醫為主,另有許多國際研究,詳情請點我


需要手術嗎?


走到最後一步置換人工關節前,除非半月軟骨破裂,或膝關節腔內有游離碎骨等只能靠手術介入的狀況。過去曾流行一時的膝關節沖洗手術、骨刺清除關節鏡手術已證實無效,徒增風險(止痛效果和假手術一樣,但會產生術後疼痛、傷口癒合、關節腔內感染等諸多問題...)。

近年火紅的自體血漿生長因子(血小板生長因子/PRP)治療,則由於截至2013年的研究資料尚有限,故AAOS也直說以臨床證據而言「不推薦,但也不反對」(大型組織的正式指引一發佈會直接影響全世界,所以每個決定和每條原則都必須經過深思熟慮)。


結論:


此篇準則亦強調文中的結果並非絕對。膝蓋疼痛患者仍須找專業醫師諮詢,量身打造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。但整體而言仍是愈早介入效果愈好,愈晚治療成效有限。唯有及早診治,才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。
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