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

疼痛診療的新觀念

傳統疼痛治療的主軸觀念為「消炎」及「止痛」。常用藥物無論是注射或口服,通常不外乎以下幾大類:消炎藥(類固醇和部分止痛藥屬於此類)、止痛藥(部分止痛藥無消炎作用)、肌肉鬆弛劑、或局部注射麻醉藥物等。

但以上幾種都有對應風險。




傳統疼痛控制的盲點:


口服藥物對局部疼痛的專一度不夠高、持續時間短,又容易引起全身效應。增加消化系統(傷胃)、肝臟(傷肝)、腎臟(敗腎)等副作用。且長期使用容易產生依賴性,加上止痛藥並無法真正針對疼痛病灶治療。

類固醇迄今仍是退化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時的第一線止痛藥。儘管目前類固醇使用上已經相當成熟,但長久下來會導致軟組織脆化、修復速度緩慢、活動受限等副作用。故個人建議若非不得已需要用時,必須遵守「大劑量、短時間」的大原則;若局部注射,一年建議不超過三次。

局部麻醉藥和止痛藥有一樣的問題,時間過了效果就消失,且麻醉藥直接進入血管容易誘發嚴重且致命的心律不整。


疼痛治療的新觀念:


較新的觀念著重於「減壓」及「再生」,主要在調整生物力學使身體動態平衡恢復,分散多餘應力,和促進組織修復延長年限為主。如「神之子」田中將大接受PRP韌帶修復取代開刀、豬哥亮用自己的血治療膝蓋退化都屬此類。

神經纖維受壓迫時,會以壓迫點為中心產生腫脹,出現「痠痛點不一定在壓力點」的現象。




且這種壓迫有個關鍵,神經腫脹會誘發附近軟組織發炎,換個簡單點的說法,就像下游水道淤塞,上游河水會滿溢泛濫的道理。一味處理被洪水影響的土地,不去處理淤積點讓水有出口,水災注定一直發生。


如何釋放壓力?


所以這出現另一個現象,疼痛點周圍軟組織沒受傷沒緊繃,但疼痛區域和真正受傷區域不對稱。此種窄縮型疼痛,無論是神經痛或肌腱痛,往往只需將神經壓迫點壓力釋放,疼痛就會得到立即且戲劇性的感善。


圖示:媽媽手的肌腱壓迫點


傳統媽媽手會在圖示點打入類固醇或麻醉藥,但其實只要用低濃度葡萄糖水或生理食鹽水,把受壓迫的肌腱撐開減少摩擦,疼痛就會得到立即且戲劇性的緩解。

緩解疼痛大通則是老祖宗的智慧「循經取穴、以痛為俞」。目標希望達到釋放神經壓力,消除發炎,進而促進該神經所支配肌肉組織的修復。與中醫的針灸、刮痧等治療如何產生作用的原理,背後其實有幾分共通點在XD


再生醫學


相較於較不容易復原,且一旦受損通常半永久不可逆變化的骨骼,針對特定部位不足的機械強度去補強,是手術重建之外較可行的做法。最容易下手的部位是因為受傷或退化,產生鬆弛或修補不完全的肌腱及韌帶。另外活動量大動作較複雜關節(如肩膀);或承重大幾乎老年人人人都有的膝關節退化,針對這些地方滑囊強化,也是臨床上常用的方式。

再生醫學的本質在營養及休息。關鍵在利用增生劑引發輕微發炎,去刺激身體啟動原有的修復反應。整體而言是一種相當安全的治療。至於有沒有效的關鍵?則取決於治療的方式及增生劑的選用,及患者接受治療後對復健、休息、營養補充的全面配合度。